品牌故事
管仲(約公元前723或公元前716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史稱管子。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被稱為“春秋第一相”。
管仲注重經濟,反對空談,在中國歷史上首提“以人為本”政見。他銳意改革,成效顯著,使齊國國力大振,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演繹精彩成語故事
“以民為天”,出自《韓詩外傳》卷第四和《說苑》:齊桓公問于管仲曰:“王者何貴? ”曰:“貴天。”桓公仰而視天。管仲曰:“所謂天,非蒼莽之天也。王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倍之則亡。”意思是,有一次,齊桓公問管仲說:“君王應該最看重什么? ”管仲說:“君王看重的應該是天。””齊桓公抬頭看著天。管仲說:“我所說的天,不是空闊遼遠、沒有邊際的天啊。統治人的人以百姓為天,百姓擁護他,天下就太平;百姓輔助他,天下就強大;百姓非難他,天下就危險;百姓背叛他,天下就滅亡。”
在這段談話里,管仲表現出深刻的民本思想。管仲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告誡統治者要重視人民的利益,多做對人民有利的事情。如果苛酷地對待百姓,殘酷壓榨百姓,百姓就會推翻統治者的統治。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出自《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
意思是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種植五谷;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種植樹木;作終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材。種谷,是一種一收;種樹,是一種十收;培育人材,則是一種百收的事情。
管仲的言論,表現了齊國執政者對培養人才的重視。齊國是一個從太公“尊賢尚功”開始就高度重視人才的國家。齊國“任人唯賢”的用人思想,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用人模式,在先秦各諸侯國中特色鮮明,歷史悠久,蔚為傳統。
這則成語源于《管子?形勢解》:“風,漂物者也,風之所漂,不避貴賤美惡。雨,濡物者也。雨之所墮,不避小大強弱。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
《形勢解》一篇由天地萬物生存之道及自然界的一系列現象引申出君主治理國家、安撫人民的道理,比喻形象生動,令人信服。其中提到:風是吹拂萬物的。風吹起來,不管富貴的、貧賤的、善美的、丑惡的,一樣吹拂。雨是潤澤萬物的。雨下起來,不管是強大的、弱小的,一樣潤澤。風雨至公而無私心,是一律公平對待、大公無私、不偏不依的,正因為風吹雨下沒有既定方向,所以人們雖然遇到風吹雨打,也不會發出怨言。
《管子》以此來比喻君主行“令”,是在人民所好的方向;行“禁”是在人民所惡的地方。民樂其政,就能“令行禁止”。
這則成語源自《韓非子?說林》:“管仲、隰朋從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公元前663年春天,山戎犯燕國,燕國抵擋不住,便向齊國求救。齊桓公明白山戎若侵占燕國,必然又要攻打齊國。所以齊桓公與相國管仲、上大夫隰朋等大臣,率領大軍北伐山戎。齊軍到了燕國,山戎的人馬見齊軍勢大,便搶奪了燕國許多財物,往北逃到孤竹國去了。齊軍趁勢追趕,到了孤竹,孤竹國的國君也嚇跑了。齊兵窮追,終于取得了最后勝利。
齊軍回師行進到崇山峻嶺中的一片荒谷里,轉來轉去迷了路。齊桓公急得不得了,便問管仲怎么辦?管仲想了想說:“我們放馬的時候,清早放出,晚上它們自己能回家,可見馬有認路的記性,我們可以讓它把我們領出荒谷。”于是齊桓公讓人找來幾匹歲口大的馬,松開它們的韁繩,任它們自己走,齊軍緊隨其后,果然就走出了荒谷,找到了返回齊國的道路。
管:管仲。鮑:鮑叔牙。均為春秋時齊國的名臣。交:交情。這則成語比喻知心相契、交誼深厚的朋友。
“管鮑之交”,也作“管鮑之好”。
管仲和鮑叔牙,他們一個才華橫溢,一個為人誠懇厚道。兩人意氣相投,來往非常密切。
“管鮑之交”一直被譽為交友的最高境界,成為歷代傳頌的佳話。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簡稱。九:概數,言次數之多。匡:匡正、糾正。意為多次會盟諸侯,匡正安定天下。
這則成語出自《論語?憲問》:“(齊)桓公九合諸侯”。又:“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
齊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內政,致力于富國強兵,增強國力;在對外政策上實行“尊王攘夷”的政策,樹立了自己的威嚴和信譽。桓公、管仲曾多次會盟諸侯,抑強扶弱,存亡國,繼絕世,匡正天下于一統。
其中最重要的是桓公三十五年的“葵丘會盟”,這次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的盟會,標志著其霸業達到春秋時代極盛的頂峰。其時,齊桓公作為春秋首霸,在周王權失控、戰亂不止動蕩的形勢下,尊王室信諸侯,安四境,對保護中華文明和促進經濟的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孔子在《論語·憲問》中對桓管霸業這樣評價:“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被發:散發不作髻;左衽:衣服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也指淪為夷狄。)。”意思就是說,如果沒有桓公和管仲,華夏民族早已成了戎狄的俘虜了!
“任人唯賢”源于《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管仲束縛,自魯至齊,道而饑渴,過綺烏封人而乞食,烏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竊謂仲曰:‘適幸及齊不死而用齊,將何報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賢之用,能之使,勞之論,我何以報子?’封人怨之。”
故事是說,在齊桓公小白登上君位以后,要求魯國國君將與自己爭奪王位的公子糾處死,并將射了自己一箭的仇人管仲遣返回齊國。魯國國君迫于齊國威勢,只好從命。
在從魯國被押解回齊國的路上,管仲感到口干舌燥,饑腸轆轆。經過綺烏這個地方的時候,他停了下來,要求封人(守邊境的小官)提供點飲食。這個封人對管仲非常尊敬,親自提著美酒佳肴,跪著送到管仲面前。管仲吃飯時,這個封人偷偷地對管仲說:“假如齊國國君不殺你,反而重用你,你將用什么報答我?”管仲說:“果真像你所說的那樣,我將任用有道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評定有功勞的人,我以什么來報答你呢?”
管仲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為官要清廉,要不徇私情。應該說,綺烏封人在管仲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了管仲,管仲是要好好感謝的。但管仲認為,感謝別人的幫助可以有很多方式,但決不可以拿著國家利益去做交易。在用人上,應該出于公心,看人的水平和能力。